第六十七番 小松尾山 大興寺










位於香川縣三豐市山本町的小松尾山 大興寺,隸屬真言宗善通寺派,主祀藥師如來,象徵醫治病苦、延壽安康與守護眾生。在當地,「小松尾寺」之名比「大興寺」更為人熟知,周邊村落亦以「小松尾」為名,可見寺院與地方歷史的深厚連結。
一、歷史沿革
本寺的創建可追溯至天平十四年(742年),作為東大寺的分寺而建立,以守護熊野三所權現為旨,最初座落於現址西北約一公里處。延曆十一年(792年),弘法大師駐錫弘法傳經。弘仁十三年(822年),奉嵯峨天皇之詔重建寺院。戰國末期(1467-1590年)長宗我部元親征讚岐時焚毀殿宇,僅餘部分建物。雖於慶長年間(1596-1615年)重建,但又再遭火災,現今正殿完成於寛保元年(1741年)。歷史上,大興寺曾聚真言宗二十四坊與天台宗十二坊,是罕見可兼修兩宗教義之道場,深受天台宗影響。格局上,正殿左側為弘法大師堂,右側為供奉天台宗第三代祖師智顗的天台大師堂,至今仍保有宗派並立之遺韻。
二、寺內名勝與信仰文化
本堂與藥師如來
本堂供奉藥師如來坐像,高84公分,為平安時代後期以柏木貼漆製成,相傳由弘法大師親手雕刻,象徵醫治病苦、延壽安康。此像以其精湛的木雕技法與歷史價值,被指定為香川縣文化財。
弘法大師堂與天台大師堂
正殿左側為弘法大師堂,右側則為供奉天台宗第三代祖師智顗的天台大師堂,呈現真言宗與天台宗並存的獨特格局。智顗坐像高77.4公分,檜木貼彩繪製作,刻有鎌倉時代後期建治二年(1276年)銘文,與同年製作的弘法大師坐像同為縣指定文化財,其中弘法大師像更刻有四國最古老的銘文,彌足珍貴。
山門與金剛力士像
山門兩側矗立雄偉的金剛力士立像,高達314公分,相傳為鎌倉時代初期佛師運慶之作,為四國八十八所寺院中最大的仁王像,雕工雄渾,氣勢逼人。門額「大興寺」背面刻有文永四年(1267年)年號與「從三位藤原朝臣經朝」之名,成為重要的歷史見證。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